【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短評 - 有些人想要的愛很簡單,卻偏偏愛得這麼卑微 】
「世界越混亂,我越想留下的,是和你在一起的簡單」
.
今天要談的電影,是最近話題度很高、Netflix也能看、在金馬獎屢獲提名的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明明同志電影算是小眾題材,偏偏卻打動了無數觀影者。沒有過分煽情地美化一段關係,連主題曲都在接近電影中後段才出現兩次,正如不是所有同性關係都如坊間的純愛BL漫般美好。在那個思想還有點傳統的80年代,這種特殊的愛總是愛得很難、很卑微,偏偏戀人們想要的卻最簡單,那種兩個人擠在一個被窩吃宵夜的畫面,看得觀眾心裡一甜,同時也看得很心痛。如果「我們」的愛沒有不同,憑甚麼要愛得這麼小心翼翼?
.
「小心翼翼的原因不是不夠勇敢,是怕一不小心,讓你與世界為敵」
在1987年,台灣剛解嚴不夠,世界看似開放但又從未改變。在那個年代,同性戀是罪,所謂的罪,不只在人們眼中是罪惡的,還是一種一旦見光,會被認為是病,被暴打一通、拉去接受治療、鎖進牢房的罪。電影中兩位主角「阿漢」和「Birdy」在包廂接吻,不小心被店員偷窺到,就立即被提醒「不要在這裡鬧事哦」、「這裡不是那種地方」。阿漢曾質問過神父「你喜歡女生可以,我喜歡男生不行?你有多愛一點,我有少愛一點嗎?」。同等分量的愛、兩個人希望可以陪在身邊的愛,電影殘忍粗暴地用劇情告訴你,在那個年代,不行就是不行,那怕你再小心翼翼,不管你一再卑微地請求。
.
「我敢說出我喜歡誰?你敢嗎?」
電影中兩位主角有着鮮明的分別,「Birdy」在別人眼中完完全全就是個瘋子,叛逆又不按常理出牌,敢於為不公平的事出頭,會半夜違反校規外出,只為帶個宵夜,被教官打還歇斯底里地笑(好在長得帥氣,才沒有被當成變態...);「阿漢」相比起來溫吞得多,總是拉住Birdy不讓他惹禍,一直在背後默默關心守候。
.
本以為Birdy是先坦露愛意的一方,結果卻是阿漢勇敢地在家人面前說出自己喜歡的人是誰,對Birdy緊跟不捨。相反Birdy卻不斷退縮,先是找了個學妹談戀愛,讓共享耳機、騎車翹課這些專屬於兩人的默契,粗暴地被第三者佔據;再來不斷暗示阿漢,希望他能交個女友,帶他偷氣球,讓阿漢以為兩人關係回到從前,再把氣球送給學妹,只求讓他死心。阿漢也是不能理解,一度誤會說Birdy其實對很多人都這樣吧?我並不是特殊的一個。「如果你給我的,跟你給別人的是一樣的,那我就不要了。」愛情中,需要的不只是愛,還要是偏愛。
.
Birdy不愛阿漢嗎?還是他不夠勇敢?電影鋪排其實早就給出暗示,Birdy是個瘋子,他根本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但唯獨在乎世界怎樣對待阿漢。在阿漢的朋友捉著Birdy喊他同性戀,叫他離阿漢遠點。Birdy首次對這個世界屈服了,原來有些事情不是你反抗就能改變。他的人生已經夠亂了,但阿漢不是,不能讓阿漢趟這攤渾水,所以他刻意把阿漢推開,怕一不小心越界了,會讓愛人與世界為敵。這麼粗暴的拒絕,在中段一直看得觀眾牙癢癢的,以為Birdy突然就不愛了,製造一堆曖昧原來不愛阿漢。到片尾真相大白時才明白,回想起Birdy在淋浴間的那句「對不起」,阿漢突然的肢體接觸卻沒有惹他生氣,反而難受地道歉了,說到底,其實Birdy也一直壓抑着對阿漢的愛。一直以來最痛的,可能是Birdy吧。
.
「一直有這麼一個位置空著,留給那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最後兩人來了趟沒有目的的出走,一直走到沒有人的海邊,脫去上衣游泳,彷彿世界只剩他們兩個人。唯有在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兩人無處安放的感情,才再度有了喘息的空間。之後Birdy就以聯考為由,再沒有跟阿漢聯絡。最後一次通話,嘎然停止在一個下雨天,Birdy主動留言給阿漢,阿漢焦急地撥回去,兩人閒話家常,彷彿又回到從前。可能是心知這會是二人感情的終點站,阿漢就給Birdy播了一首歌,就是全片首次出現主題曲的時候:
.
「既然決定愛上一次就一輩子
希望讓這世界靜止
想念才不會變得奢侈
如果有下次 我會再愛一次」
.
有些愛到最後都沒有結果,但我還是會繼續愛你一輩子,你來不來,我都願意等。如果可以,我就希望讓世界靜止在這通電話,能夠一直跟你聊下去。然後兩人的情緒就缺堤了,哭得一直沒有說話,觀眾就跟他們一樣,就這麼靜靜地聽著這首歌,然後忍不住落淚。為甚麼喜歡一個人是罪呢?想簡簡單單陪在一個人身邊的願望,和平常人的愛情沒有分別吧?偏偏卻愛得這麼難,卑微得像螻蟻。願這世界能真心接納所有的愛,也願所有的愛不會因丁點的特別,而有甚麼不同。
.
P.S. 最後有一點想說的,就是電影最後交代了30年後兩人的故事。編輯看了不少網民評價,都認為這部分有點多餘,讓故事少了點遺憾美。不過編輯覺得導演這個安排也有其用意,彷彿是在婉轉地告訴我們,時代還是會變的,當年不容許的感情,說不定那天就可以侃侃而談,也寄語我們不要對愛情失去信仰。最後也稍稍致敬了《春光乍泄》的瀑布橋段,對編輯這樣的老電影愛好者,算是非常完滿了,甚至看完了還有點意猶未盡,推薦給所有相信愛情的人。
.
#無時間睇戲住都建議去聽首歌 #啲歌詞寫得好好 #有些愛情 #既然決定愛上一次就一輩子 #情侶 #愛 #愛情 #語錄 #拍拖 #香港 #電影 #影評 #台灣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陳昊森 #曾敬驊 #netflix
.
即like 港式情侶 HKstyleCouple 緊貼更多港式愛情生活資訊!
IG : https://instagram.com/hkstylecouple
歡迎Dm投稿戀愛趣事,我哋等緊你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
「越界美劇影評」的推薦目錄:
- 關於越界美劇影評 在 港式情侶 HKstyleCoupl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越界美劇影評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越界美劇影評 在 基督影評故事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越界美劇影評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越界美劇影評 在 [心得] Gypsy S01 全季心得(雷) - 看板EAserie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越界美劇影評 在 推部幾年前的女女影集心理劇—《GYPSY越界》 - 彩虹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越界美劇影評 在 悔恨過去七季的心酸。 第二部越界,Netflix自製影集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越界美劇影評 在 gypsy第二季的評價和優惠,DCARD - 全聯商品經驗網路分享指南 的評價
- 關於越界美劇影評 在 [追劇] Netflix新劇:越界(GYPSY) - 看板the_L_word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越界美劇影評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獲獎之後,來談談《#寄生上流》的二三事
首先先放上幾張劇照,在這幾幕當中,可以看到奉俊昊的構圖有多別具匠心。他用許多實體的「線」,去區隔出上流的朴家庭,以及貧寒的金家庭。恰巧這也對應到片中不斷提到的「越界」(crossing the line)概念,透過實體的「界線」去隱喻階級的「界線」,實在厲害。
必須再度恭喜《寄生上流》刷新好萊塢歷史,成為首部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非英語電影。在頒獎典禮過後,該片的美國票房順勢大漲 213%,在英國上映也開出佳績,打破了外語片首日票房紀錄。
除了電影本身製作精良且雅俗共賞、傳遞的主題意旨深入淺出、且導演奉俊昊本身的獨特魅力成功擄獲大眾之外,一部國際電影要在北美打出佳績,並將好口碑從五月坎城一直延續到隔年二月,這過程中北美發行商 NEON 確實功不可沒。我們必須給這間年僅三歲的發行公司拍拍手,他們的行銷策略想必在未來會是眾家爭相模仿的對象。
而奉導此次獎季隨行的口譯小姐 Sharon Choi,則被封為本屆奧斯卡的「地下主持人」,因為她在台上說的話加起來恐怕比何人都還多。她在整個獎季中為奉俊昊逐步翻譯訪談和得獎致詞,從容不迫而又字句精準,意外成為國外媒體的焦點,甚至在 Twitter 上已經有粉絲自製相關迷妹影片蔚為風潮。在一次媒體聯訪中,奉俊昊透露 Sharon 本身是一名電影系畢業的年輕導演,目前已在撰寫長片劇本,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看到她的作品(根據 The Wrap 記者透露,這部片可能就是圍繞在奧斯卡獎季的故事)。
而隨著這一波「韓流」,奉俊昊過去的作品和相關訪談也被影迷大量討論,其中包含一段有趣的小插曲。惡名昭彰、性侵官司纏身的好萊塢製片大亨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在 2012 年與奉俊昊有一段往事,現在回顧來看格外覺得溫馨。
奉俊昊在當年首次採用好萊塢明星,並以英語發音的作品《末日列車》,北美發行權正是由溫斯坦公司買下。根據報導,溫斯坦極力想要刪剪至少 25 分鐘的對白,以納入更多動作場面。然而,奉俊昊堅持要保有最終的創作權,說什麼也不刪減。奉俊昊事後表示:「我的電影始終只會有『導演版』,所有的剪輯都必須是出於我自己的創作理念」。
溫斯坦當初想要刪減的其中一段是有關「殺魚」的一幕,溫斯坦說:「為什麼要有魚?我們需要更多打鬥!」。奉俊昊只好向溫斯坦使出溫情攻勢,並表示他的父親生前是一名漁夫,因此希望保留這一幕向他致意。溫斯坦只好摸摸鼻子打消念頭:「你應該早點說的呀!家人最重要了,你就保留這一幕吧!」
事過境遷,奉俊昊笑著跟媒體說:「那是一條他媽的謊言,我父親根本就不是漁夫!」(It was a fucking lie. My father was not a fisherman.)
#無法不愛奉俊昊
#NoChoiceButToStan
-
趁機再放一下我的影評蹭個熱度:
影評|《寄生上流》Parasite:如夢幻泡影的階級革命
https://danslecinema.tw/2019/06/parasite/
-
補充:『#黑白版』《寄生上流》確定要來台灣了!
02.27(四)-03.11(三) 全台限定上映14天
詳請見: CATCHPLAY , CATCHPLAY CLASSICS
越界美劇影評 在 基督影評故事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於2月9日(當地時間)在美國洛杉磯杜比劇院舉行。 《寄生蟲》入圍了最佳影片獎、導演獎、劇本獎、美術獎、剪輯獎、國際電影獎(原最佳外語片獎)等六個部門的提名名單。
最終橫掃奧斯卡,獲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國際影片。
電影裡,窮人一家和富人一家,互為鏡像。同樣是夫妻,一子一女,卻一個在上流世界,一個在最底層的世界。另一組鏡像是,富人住在地上,窮人住在地下;富人生活在天堂裡,窮人掙扎在地獄裡……奉俊昊在電影中進行平行剪輯,使兩個空間發生的事件互相交織。
這種鏡像只看到了差別,而非本質上的相同。聖經中以上帝視角所展現的人的鏡像,首先需要從人有上帝的形象入手,不論你是窮人或富人,在本質上都是有著上帝的形象,而不是在本質上有差異的不同物種。
電影裡,用一些核心詞來詮釋“寄生”,那就是自我為中心建構的“界限”......當人只出於個人好惡,以自我為中心建立界限時,界限就成了一種災難和人與人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小七 #寄生蟲 #界線 #貧富差異
http://ocfuyin.org/oc2019081903
*你對這座城市沒有感情,我卻愛它——電影《寄生蟲》
文/小七
5月30日在韓國上映的影片《寄生蟲》,榮獲第72屆戛納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大獎,這也是韓國電影首次拿下金棕櫚大獎。
《寄生蟲》剛開播時即在豆瓣獲9.3分,IMDB8.6分的驚人高分。對於導演奉俊昊,他首先被大眾熟知的是2003年執導的電影《殺人回憶》,影評人木二衛曾如此評價:“個體命運的悲劇和動盪不安的時局完整結合在一起……當最後所有矛頭都指向一個人時,希望又瞬間破滅,沮喪之至。” 當然,奉俊昊在社會階級問題的這一母題的延續性上,最直接的應該是他的前作《雪國列車》 。
而《寄生蟲》所要表達的,是在個人與社會整體間做出更深層面的寓言式的探討。
符號下的互為鏡像
《寄生蟲》講述了兩個身份地位懸殊的家庭的故事:宋康昊飾演的無業遊民父親基澤,讓寄託了家人生計希望的大兒子前往IT公司老總樸社長家應聘課外教師。陰差陽錯之間,低到塵埃的貧窮的一家4口,與高出天際的有錢的一家4口,發生了交集……
這部電影最初不叫《寄生蟲》,而叫《謄印》。什麼是謄印?按著字面意思,是指一種複制的圖印。奉俊昊曾在採訪中提到這來源於一個叫“謄印法”(decalmamia,超現實主義技法之一)的藝術概念,為的是追求意外的趣味,進行意象的暗示性,是一種象徵與暗示,是符號。所以,理解這部電影,並不只是從人物本身理解,而是一種群體的鏡像,是個體的寓言。
很多人詬病電影劇情發展不合邏輯,例如富人的智商集體不在線,等等,其實並沒有註意到導演背後的意圖。在某種意義上講,越是扁平的人物,越具有代表性,才更大地凸顯了矛盾、差距以及諷刺。
電影裡,窮人一家和富人一家,互為鏡像。同樣是夫妻,一子一女,卻一個在上流世界,一個在最底層的世界。另一組鏡像是,富人住在地上,窮人住在地下;富人生活在天堂裡,窮人掙扎在地獄裡……奉俊昊在電影中進行平行剪輯,使兩個空間發生的事件互相交織。
這種鏡像只看到了差別,而非本質上的相同。聖經中以上帝視角所展現的人的鏡像,首先需要從人有上帝的形象入手,不論你是窮人或富人,在本質上都是有著上帝的形象,而不是在本質上有差異的不同物種。
不可逾越的界限
電影裡,用一些核心詞來詮釋“寄生”,那就是自我為中心建構的“界限”。出於愛而設置的界限是一種保護,如馬路上的斑馬線、紅綠燈;人和上帝之間有絕對不可僭越的界限;父母告訴孩子不能靠近火是出於愛而設的界限。而不恰當的越界,可以理解為寄生。例如啃老的年輕人寄生於父母;婚內的出軌行為是把本屬於夫妻間的盟約之愛,寄生於第三者。當人只出於個人好惡,以自我為中心建立界限時,界限就成了一種災難和人與人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
影片中,導演大量使用了“階梯”這個符號,強調頂端與底層的對比和界限。電影中,在富人和窮人之間,隔著一條陡峭階梯。階梯上面是寬闊的豪宅,下面是暗無天日的地下室,上面是天堂,下面是地獄……
導演甚至在電影的某些構圖上,借用玻璃的對角線分割強調階層的界限。例如,前保姆越過對角線拍醒富人妻子,然後再回到原來的區域。
富人爸爸也屢次提到越界。他開除年輕司機時,最恨的不是司機亂搞,而是沒有在自己的座位搞,偏偏越界到後排自己的座位上。新司機問他,應該還愛著自己的太太?富人爸爸表現的是一種面對越界的憤怒:我可以和你表面客氣、禮貌,但我們不是朋友,你是被剝削的階級。
導演在可看到的越界的基礎上,選擇了畫面上看不到的,卻深入骨髓的“氣味”來表達越界。電影中氣味是非常重要的誘因,承載了下層人對自我身份深深的自卑感。它帶有天然的貶低色彩,讓你想到貧窮、困窘、底層和不干淨。
它就像局限在某種界限下的烙印,如一個人的思維模式、生活習慣等。你能洗掉衣服的汗味,卻洗不掉已經融入血液的地下室的氣味。電影中底層的一家人,雖然改造並包裝了自己的身份和形象,但一場暴雨就能將他們打回原型。階級差異才是如影隨形的屈辱印記。
誰是寄生蟲?
隨處可尋的界限下,誰才是真正的寄生蟲?富人?窮人?
導演的用意並非只是簡單的仇富,因為所選富人的角色並不是韓國財閥家族,而是辛苦打拼的IT人,導演在此拋出一個新命題——究竟是誰病了?
電影中的富人以為,他們的寬容和大度,是對窮人的恩賜。在其背後,是發自內心的對窮人的鄙夷,而窮人早就看透了這種偽善;電影中窮人可憐巴巴的背後,是市儈、奸滑和算計。他們找到各種藉口,為自己不道德的行為開脫,比如,如果我有這些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錢就是熨斗,能把一些褶皺都燙平了……
但是,電影最後仇殺衝突的開始,並非是窮人和富人,而是發生在兩個窮人家庭之間。除了窮人和富人之間的互害,還有窮人與窮人之間的互害。他們成為彼此眼中的寄生蟲,彼此厭棄,最終化為血雨腥風。
電影中,有一個令人髮指的細節。富人全家一直認為掛在牆上的是小孩子畫的自畫像,但畫中卻是孩子所畫住在“底層世界”的鬼、寄生蟲。它與全家福放在一起。導演藉此傳達一個核心思想:兩個世界“互為寄生蟲”。底層與上層世界,在本質上毫無差別。
誰才是真正的“寄生蟲”?其實,真正的寄生蟲,是人的惡。這惡正如電影中的地下迷宮,自帶轉角,永無盡頭。這種惡共同存在於富人和窮人身上,但有不同的表達。富人強調守住特權和界限,窮人想越過界限,拼命往上攀爬,就連電影最後,兒子幻想買房子釋放父親,象徵階層的擁抱,象徵希望和答案。
但是,這只能是幻想,沒有答案。人之惡,正如電影中的“石頭”,電影說它是“甩不開的石頭粘著我”,這隱喻的是人不可抑制的慾望。所有人身上或許都會產生世界末日一般的瘋狂和焦慮,但所有人都強迫自己填平自己的深淵。
奉俊昊說:“我覺得導演的工作,就是盡力去反映TA所處的時代。”電影只是一種藝術手段,它只是把個體命運和社會真相以寓言的形式,展現給觀眾。它沒有能力去解決如此尖銳的社會問題。
但現實往往比電影更讓人絕望,人生的無奈是無出路的嘆息。因為有時,固有的被惡禁錮,就再無法打開。
約拿的界限
聖經裡記載了一個“升級版”的越界的故事,就是約拿的故事。亞述帝國殺戮以色列人,上帝卻讓先知約拿向他們傳福音,對於一個如此愛國的先知,這絕對是不可跨越的界限。 “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參《約拿書》1:3)約拿於是選擇逃跑。
可上帝定意要成就他自己的事。他使約拿經歷了風浪,被人扔進海中,被迫在魚腹裡生活了3日。上岸的約拿,仍不太情願地走向了尼尼微城。當尼尼微人聽到福音而悔改時,聖經中描寫約拿的反應:
“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上帝,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耶和華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約拿書》4:1-4)
約拿不但暴怒,還指控上帝是邪惡的,還當場求死!提摩太·凱勒在《諸神的面具》中寫道:“因為人心的本性是自以為義,所以很自然會覺得自己的文化與階層特色比別人的優越,但是這種自然的傾向,卻為福音所抑制。”
越界的憐恤
約拿的故事在這裡戛然而止。上帝在挑戰帶著階層優越性的約拿,同時也給出了最終的答案。上帝的回應是:你對這個城市沒有感情,但是我卻愛他們。
“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幹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約拿書》4:10-13)
凱勒牧師在《生活中的偶像》中說:
“幾個世紀之後,有一個人說他就是那最終極的約拿(《馬太福音》12:39-41)。當耶穌基督來到世上,他離開了那至高也是最舒適的環境,為了要來服事那些不僅可能會傷害,而且必定會傷害他的人;然而為了要拯救他們,他不只向他們傳道,更為他們犧牲了性命……
約拿只是看起來好像會死在魚腹中,但耶穌卻是真正地死了,而且也復活了。這就是耶穌所說的'約拿的神蹟'(參《馬太福音》12:39)……約拿是被丟到風暴中的海裡,而耶穌則是上了十字架最終極的風暴…… ”
上帝暗示約拿,他會用一種約拿不願意的方式,去愛這個世上強大卻失落的城市。在耶穌基督的福音裡,藉著這位真正越界的“約拿”,來成就愛的委身。
世界的規則是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上帝卻“道成肉身”,“越界”成為卑微的人。影片名為《寄生蟲》,或許或多或少有階級歧視的意味,但聖經中有一處記載著:“但我是蟲,不是人,被眾人羞辱,被百姓藐視。”(《詩篇》 22:6),很明顯,這指向了受難的基督。他因著愛,賦予我們生命相同的盼望和慰藉。
上帝越界的憐恤,才能成為這世界的答案,也成為《寄生蟲》最終的出路和亮光。不只是寓言,而是真實的恩典。(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越界美劇影評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伊格言說,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是他心目中的「最強老太太」,而〈柱和樑〉則出自她的短篇小說集《感情遊戲》。故事是這樣的:十八歲的美麗姑娘羅娜嫁給了三十歲的大學數學教授布壬登,生了兩個可愛的小孩(伊莉莎白和丹尼爾),也因此和布壬登的天才學生來諾相識。來諾原本是個數學天才,卻在畢業數年後患上精神病,不得不放棄了所有學術野心,窩在一個教會小刊物編輯部裡當編輯混口飯吃。來諾偷偷愛戀著美麗的師母羅娜,安靜、純真而絕望。他每星期偷偷寫詩給羅娜。而羅娜從不回信,但也未曾將此事告知丈夫。
比起丈夫布壬登,羅娜和來諾其實更有些soulmate的意味。或許比soulmate還更多些──當布壬登走出他們的視線,羅娜會輕聲告訴來諾:「謝謝你的詩」。然而這句話卻也堵住了兩人所有對話的可能;因為來諾實在太害羞了,只會回答「喔」。對,他真是個名副其實的句點王啊。而羅娜則有點困惑。她才二十出頭,以她的外貌,若是沒這麼早嫁人,或許能在更多情愛遊戲中游刃有餘,顛倒眾生,體會更多她未能體會的青春浪漫情事。但她畢竟已是人妻了。於是來諾成為她的出口、她心靈上的工具人。她不會對來諾出軌──她還是謹守分寸的;但那是獨屬於她自己的,一項隱密而自私的自我安慰。伊格言說:「終究,事件停滯於此,愛戀停滯於此,一切都懸浮於張力邊緣,靜止於針尖之上。」
一切混沌未明;彷彿空氣中一條透明的,懸吊的絲線,始終未曾越界繃斷。而在那許許多多次的會面中,羅娜曾向來諾提起自己童年的片段記憶。她告訴他,她唯一記得的過世母親的事,以及一齣廣播劇:
一個冬天,小女孩羅娜和母親在鎮上,人行道和街道間有雪。她才剛學會看鐘,抬頭看郵局的鐘,發現正是她和母親每天都聽的廣播劇時間。她深切關心,不是因為錯過了故事,而是因為收音機沒打開,母親和她自己沒收聽,不知道故事裡的人會怎樣了。她感到的不只是關心,而是恐懼,想到出於某種不經心的缺席或巧合,東西可能丟了、沒法發生。而即使是在那記憶裡,她母親也只是腰臀和肩膀,裹在厚外套裡。
在這個「廣播劇事件」裡,畫面寒冷灰暗,母親面目模糊,而小女孩羅娜的心思既可愛又恐怖──如果我們忘了開收音機,未曾追問廣播劇裡那些角色們的下落;那麼,那些人會往哪裡去呢?
伊格言說,容我們稍稍多想些──這段白描,其實極幽微而含蓄地隱喻了個人面對巨大命運的惶惑:冷冷的冬天,一個孤獨的人:剛學會看鐘,無能於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之關係,甚至連母親的具體形象皆無法掌握。這正是生命本身的困境。未知的恐懼無始無終。你不會知道那擺佈著你的究竟是什麼。一如羅娜與來諾──他們的愛情如此危險, 生命的不確定性就擺在他們面前,他們的雙人探戈正踩在紅線上。他們真能踏出試探的那一步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越界美劇影評 在 推部幾年前的女女影集心理劇—《GYPSY越界》 - 彩虹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影評】《GYPSY吉普賽人-越界》—我明白了快樂的關鍵| WALKLIFE徒步生活. 今天很特別的要來跟大家分享一部在NETFLIX上滑到的一部帶有彩虹色彩的影集。 ... <看更多>
越界美劇影評 在 悔恨過去七季的心酸。 第二部越界,Netflix自製影集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習慣電影的模式,在短短2-3小時內將一個故事陳述完畢,以至對美劇、韓劇這類 ... 事,有了前兩次的經驗,實在是要謹慎,不能爛尾或斷尾,看了網路影評介紹,好像是可 ... ... <看更多>
越界美劇影評 在 [心得] Gypsy S01 全季心得(雷) - 看板EAserie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先簡單無雷心得
題材是美麗人妻偷情嫩妹 但最後發現沒那麼單純的心理懸疑劇
如果喜歡拉片的話 非常推薦!!!! 還有火辣的親熱戲 男女.女女都有
但以心理懸疑片的角度評價...個人還很難評論推不推薦
因為這季是沒有結局的!!!!!!!!
以下是有雷條列式心得
1.netflix有規定一季一定要有10集嗎?
感覺這部戲前中段有拖台錢的嫌疑 有些對劇情無影響的支線
例如Rebecca那條線 完全砍掉也對劇情發展沒差
還有Jean的母親線本來以為很重要 結果好像也是蜻蜓點水的效用而已??
如果不拖戲的話 其實全6~8集就可以演完了 很像是劇組必須努力撐到10集...
2.這部親熱戲滿多的 拍得很火辣 男女 女女都有
但感覺女女好像拍得更用心XDDDDD 而且光影效果非常好
在Sidney家那段令人印象深刻
不過頻率高到有拖戲/賣肉的嫌疑 因為有好幾段就算沒演 也對劇情無影響...
好吧大概是netflix大數據顯示觀眾愛看這些XD
3.雖然說有點拖 但在旁人零星對話中 逐漸釐清女主角滿嘴謊言的心理 過程其實很有趣
個人最大的不滿是這季竟然沒有結局!!!!!!!!! 嘎然而止未完待續耶
連階段性結局都沒有!!!!!!
跟丈夫如何收場不明 Sidney線結局不明
最後又埋下女主角以前拐的妹Melissa的伏筆
如果不拖戲 明明可以1季演完的作品 但感覺就很想出第2季的樣子....
結論 題材很有趣 演員很美很帥演技優(小孩也可愛<3)
但劇情前中段有點拖 中後段劇情全展開變得精彩
但本劇未完待續 必須期待下一季(希望有) 大概是這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0.207.17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Aseries/M.1499246916.A.362.html
特別是在前段劇情 不是每次療程都會觸發事件 一直講同樣的事 真的有重複感...
但沒想到連階段性結局都沒有XD
以控制玩弄別人 轉嫁自我情緒 Sidney Melissa都只是玩弄的對象而已
(當他發現Sidney可能影響到自己人生 就想一腳踢開
最後又去跟Melissa裝熟 還刻意戴上塵封已久的手環)
看到最後甚至懷疑連老公都不愛..
還有他對病患做的已經超越醫療分際 本來以為他只是想讓病患過得更好
但最後發現動機好像也是自我滿足
另外劇情主軸 看到中段就在想主軸是偷情 還是剖析女主 一直不太確定
結果這季沒結局 所以我也不會知道答案了XD
(之前應該只是懷疑階段 才會跑到辦公室找祕書問話)
至於最後Sidney來到演講會場的收場
如果這是日本懸疑劇 八成是Sidney由愛生恨殺死Jean
但這季連結局都沒有 所以我也不知道XD 只能期待下季
... <看更多>